經營管理
“王浩連續三屆獲得職工技能比武大賽泵閥檢修工種第一名,授予‘首席職工’榮譽稱號,享受中層副職工資待遇……”在生產服務中心第十屆職工技能比武大賽閉幕式上,王浩手捧榮譽證書,略顯緊張。

王浩,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現為生產服務中心采掘機械修理車間鏈輪維修班班長,負責鏈輪體、乳化液泵站等維修工作。13年來,他始終以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勤學苦練、求真務實、勤奮進取、扎根一線,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贊譽。先后榮獲彬長集團“優秀班組長”、中心“優秀班組長”“先進個人”“技術標兵”“技術能手”等榮譽。
以勤學苦練為基點,提技能強本領。2011年,剛畢業的王浩加入了生產服務中心這個大家庭。初到車間,一臉稚氣的王浩就被維修現場的宏大景象所震撼。大型機械設備林立,各類管線錯綜復雜,職工們忙碌而有序。彼時毫無工作經驗的他,站在一旁茫然無措,顯得格格不入。萬事開頭難,王浩就在這樣的境遇中開啟了成長之旅。
為了盡快熟悉井下設備的性能,他購置了大量維修技術書籍,利用業余時間刻苦自學,同時積極向師傅請教。遇到難題,他總是一遍遍追問,一點點記錄。下班后的車間,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時一手持扳手,一手握鉗子,進行鏈輪設備檢查驗收與零件組裝;有時戴著電焊防護面罩,手持電焊機進行設備零部件焊接制作……就這樣,他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便很快掌握了維修中的技術和各種技巧。
以技術創新為抓手,促效率降強度。王浩深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始終將技術創新視為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的關鍵。
鏈輪體強度高、耐磨性強,在井下使用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需要補焊修復,但鏈輪體材質特殊、加工精度高,鏈窩與鏈條要有較好的嚙合,尤其是焊材的選擇較為困難,以往都是外委修理,成本費用較高。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王浩帶領班組成員開展“鏈輪體修復預熱工裝及工藝”研究,自主研發鏈輪加工預熱工裝,引進鏈輪自動焊接及數控加工工作站,自主攻克鏈輪體維修再制造技術工藝,從鏈窩堆焊加工、材料選型試驗、浮動密封修復等方面入手攻關,改變了鏈輪長期依靠外委維修的局面,實現了自主維修,使整個生產過程減少操作人員2人,效率提高了2倍,年自主維修60余臺,產生利潤130余萬元。此外他還參與“沖擊錘工裝”等20余項科研攻關項目,為企業節省成本100余萬元。
以師帶徒為起點,提升全班戰斗力。一個人強不是真的強,所有人強才是真正的強大。王浩深知這一點,每次分配到班組的新工,他都親力親為言傳身教。從理論到現場操作,沒有任何保留。他鼓勵班組成員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共同成長,在班組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合作氛圍。在他的帶領下,鏈輪維修班就像一片茂密堅韌的竹林,成員們節節向上,秉持共同奮進、勇往直前的信念,向著卓越進發。
作為修理班的“領頭羊”,王浩始終以身作則,帶領班組成員走在前、干在先。一次,臨近下班時突然接到礦方EBZ230懸臂式掘進機截割部緊急搶修任務,需要在24小時內完成搶修。他當機立斷,召集班組成員展開排查,發現截割部外筒和主軸磨損嚴重、軸承抱死、浮動密封處漏油等諸多問題。時間緊、任務重,他立即安排班組成員分頭行動,拉氧氣、取拔輪器、找配件……各項維修工作迅速展開,大家主動放棄休息時間,通力協作,加班加點,攻堅克難,凸顯了強勁的戰斗力。最終歷經17小時的連續奮戰,圓滿完成了此次搶修任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為礦井的正常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浩說:“事是干出來的,人是練出來的,干一行就要愛一行,還要專一行,更要精一行。”他沒有華麗的語言,對工作的理解簡單而樸素。十三載礦山工作的磨礪,他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用無悔的青春和滿腔的熱血踐行著“扎根彬長、感恩彬長、奉獻彬長”的諾言。(齊建波)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