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
面對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胡家河礦深植“四種經營理念”,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持續推進內部市場化建設,找準降本增效著力點、突破口,通過“收、修、領”等一系列舉措,做實開源與節流并舉、挖潛與增效并重,為礦井降本增效工作注入全新活力。

強化物資回收 閉環管理堵漏點
井下物資回收既是生產任務,更是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途徑。該礦始終秉承“在生產過程中抓經營,在經營意識下抓生產”工作理念,圍繞內部市場化要素市場管理,持續深化修舊利廢和廢舊物資回收市場,形成了物資“回收-修復-復用”全鏈條良性循環。
“我們按照支護材料類、大型材料類、配件類及非標加工件四個回收種類進行精細劃分,并明確了責任回收單位和區域,使整個回收流程切實做到有制可依、有章可循。”該礦企劃部副經理陳東說道。
在支護類回收中,錨桿、錨索等物資的回收量占總回收量的2%;大型材料類里,鋼梁、管道等占比達83%……為進一步保障回收工作高效推進,該礦制定了回收考核與獎罰制度,對物資回收不到位、物資與垃圾混裝、升井物資未按規定地點卸料分揀等行為進行處罰,對物資回收超回收率的單位按照原值的20%進行獎勵,極大地激發了干部職工投身物資回收的熱情。截至目前,已回收物資原值達423萬余元,其中支護材料類回收價值約10萬元,大型材料類約351萬元,為礦井降本增效工作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

做實修舊利廢 價值再造賦新能
“咚咚,咚咚咚……”在該礦機修車間修復區,呈現出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小到抱夾、托盤、跑猴、平托輥,大到單軌吊、漏煤斗、消防沙箱,均出自該車間職工之手,經過設計、焊割、焊接、平整、打磨等“變形手術”,一個個全新的非標加工件就此“誕生”。
修舊利廢工作是減少支出、降低成本,促使效益提升的一項有效手段。該礦牢固樹立“省下的就是利潤”的思想,把修舊利廢、自制加工作為節支降耗的重要手段,堅持“能修復的不報廢、能復用的不領新、能自修的不外委”原則,科學制定200余項修舊利廢清單及價格目錄,鼓勵全員投身修舊利廢工作中,使舊設備、舊材料重新利用,降低外委及新設備、新材料投入,實現物盡其用。截至目前,通過修舊利廢市場修復物資原值124萬余元,累計創效62萬余元,其中修復抱夾160余個,創效約10萬元;修復平托輥250余根,創效約10萬元。

嚴格交舊領新 規范管控提質效
交舊領新能有效規避物資積壓與短缺現象,精準調控庫存,確保物資供應與生產需求無縫對接。該礦聚焦成本管控,教育引導職工養成“交舊必領新、有舊不領新”的意識,嚴格執行交舊領新制度,建立物資臺賬,詳細記錄材料領取日期、使用日期、使用地點及交舊情況,確保各種材料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同時,對采煤、掘進、機電、通防等專業使用頻率較高的易損件,制定以舊領新管理臺賬,倒逼各單位加大物資回收力度,確保物資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采煤專業的刮板,通過交舊領新制度,每月節約采購成本約10萬元;掘進專業的鉆頭,每月節約成本約5萬元。我們制定了常用物資交舊領新清單,包含截齒、采掘鉆頭、鉆桿等15項非一次性消耗常用物資交舊領新清單,堅持每月一通報、一考核,通過健全獎懲機制有效避免新物資的浪費和舊物資的積壓。”該礦材料科負責人周立強說道。(田磊 張博)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