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一季度以來,胡家河礦堅定不移地踐行“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理念,通過搭建多元發展平臺,精心打磨培養體系,促使技能人才站“C位”,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人才支撐。

完善機制:厚植人才扎根“營養土”
人才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關鍵在于做好人才儲備,為之提供正確引導、積極激勵、廣闊舞臺與良好環境,促其茁壯成長。
針對“如何將職工打造成專業型人才”“怎樣讓職工發揮最大的個人價值”等課題,該礦精準錨定人才效能提升與技能培養兩大核心目標,制定了《員工培訓計劃》《安全培訓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人才培養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以師帶徒,師徒共進”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并對薪酬分配機制進行優化。推行分層分類績效考核,實施差異化考核評價,動態調整工齡津貼、學歷津貼、書報費津貼、以師帶徒津貼等專項補貼。職工獲得中級工、高級工、技師技能認定后,每月可分別獲得500元/月、800元/月、1200元/月的技能津貼。累計開展20余場從業人員培訓,精心策劃30余場知識培訓,使得7名一線職工脫穎而出,晉升為班組長。

搭建平臺:激活人才奮進“強引擎”
“在‘陜煤杯’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榆林賽區)中斬獲三等獎,離不開企業搭建的技能提升通道,更離不開礦上的悉心培養,感恩企業為我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該礦通風隊監測工蘇永偉感慨道。
職工職業技能有多強,企業提供的舞臺就有多大。該礦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常態化開展“三小一練”職工素質提升、職工技術比武、“揭榜掛帥”、崗位練兵等活動,積極鼓勵職工參與各類技能競賽,為更多高技能人才的涌現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同時,每月開展全員創新成果評比,對具有高技術含量、顯著經濟效益和巨大推廣價值的成果原創人員進行獎勵,并將優秀人才納入后備干部的人才儲備庫,讓技能人才、實干人才和創新人才既得“位子”,又得“票子”,成功將各類能工巧匠由“幕后”推向“臺前”。累計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百余人,鑒定高級工及以下等級1238人次,榮獲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稱號1人,技師及高級技師22人。

貼心關懷:鋪就職工幸福“快速路”
“下班后在礦區里轉一轉,去圖書館充充電,再到職工活動中心里出出汗,晚上回宿舍再洗個熱水澡,一天的疲憊瞬間消散……”談及礦區生活的嶄新面貌,該礦職工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紛紛表達著內心的滿意。
該礦把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視為凝聚人才的關鍵,聚焦解決人才服務過程中的“關鍵小事”,定期開展基層調研工作,精準挖掘職工最關心、急需解決的問題,秉持“想職工所想,急職工所急”的理念,始終站在職工的立場審視并化解難題,全面了解職工思想訴求,全力改善工作環境。同時,從職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細微之處入手,規劃修建礦區停車場、增設智能化充電樁、升級改造更衣室、豐富職工餐廳菜品,精心策劃組織各類喜聞樂見、健康有益的活動,持續充實職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職工幸福指數,用心、用情服務好職工,使廣大職工能夠安居樂業,一心一意投身到工作中去,為企業發展貢獻個人力量。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才能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下一步,該礦將采用“選拔+培養”雙輪驅動模式,探索建立“管理+技術”雙通道晉升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選才用才制度機制,精準定位人才優勢、系統考量人才潛能、動態優化人才布局,全面釋放人才隊伍創新動能,持續激發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激勵廣大干部職工在干事創業的新征程上發光、出彩。(朱臻 巨永前)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