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
“以前填燃料消耗報表時,偶爾覺得差個小數、漏個采樣記錄不算大事,現在才知道,這些數據要是出了錯,不僅企業要受罰,我們崗位人員也得擔責任!”培訓間隙,文家坡發電公司員工王皓冉拿著剛記滿的筆記本感慨。這是該公司碳排放專項培訓中,員工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政策解讀:用“案例+法規”敲醒合規意識。培訓第一天,該公司特意請來陜西超騰生態環境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家,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從“條文”變成了“身邊事”。專家開篇就強調:“這是我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行政法規,第一次把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的‘全流程要求’寫進法規,對咱們這類重點排放單位,核心就三點——‘嚴管、嚴查、嚴罰’。”
為了讓“嚴”字落地,專家沒少舉“反面教材”。“大家看,這起計量失誤的案例里,問題就出在咱們每天都碰的環節——燃料采樣時沒留好記錄,制樣時沒按標準操作,存樣環境濕度超標讓煤樣受潮,最后數據能準嗎?”專家指著案例中的細節提問,臺下參訓員工紛紛低頭對照自己的工作筆記。等到講解“雙罰制”“配額清繳義務”時,不少人已經主動標注:“每一個數據都要溯源,每一步操作都要留痕。”
實操賦能:瞄準“薄弱環節”教方法。光懂政策不夠,能落地才是關鍵。結合前期企業碳排放管理排查出的問題——比如部分計量器具校準不及時、燃煤采制化存流程不規范、生產數據統計有漏洞,培訓專門設置了“實操課堂”。
講師帶著大家走到燃料車間,現場演示燃煤采樣的正確姿勢:“采樣點要均勻分布,不能只采表面;樣品重量要夠,裝樣袋要貼好標簽,注明采樣時間、地點、采樣人。”隨后分組模擬,講師在旁邊實時糾錯——“這個制樣篩的孔徑不對,得換20毫米的。”“記錄里少了煤樣的水分含量,得補上。”
針對《2023-2024 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方案》里的新要求,培訓還專門梳理了“數據統計清單”:哪些數據要從生產系統導出,哪些要靠人工核對,哪些必須附計量器具校準報告。“以前統計碳排放數據,總怕漏項,現在有了這份清單,跟著一步步來,心里踏實多了。”負責數據統計的員工小李說。
審核閉環:從“查問題”到“養習慣”。培訓剛結束,碳排放內部審核就緊跟其上——這是該公司特意設計的閉環環節,目的就是檢驗大家學得怎么樣、用得好不好。
審核組拿著《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要求》,對照著查了三個重點:數據質量控制方案有沒有落實,生產臺賬記錄全不全,之前排查出的問題改沒改。
“剛開始審核時,還發現有個班組的臺賬少了3天的采樣記錄,當場指出后,他們當天就補全了,還制定了‘每日臺賬自查表’。”審核組組長說,這種“培訓完就練、練完就查、查出問題就改”的模式,正在讓員工養成新習慣:現在每次操作前,都會先想“符不符合規范”;每次記錄數據時,都會多問一句“有沒有溯源依據”。
全員提升:從“要我合規”到“我要合規”。這次“審訓聯動”,不僅讓員工的技能提上去了,更讓“碳排放管理人人有責”的意識扎了根。負責燃煤管理的張師傅也有新感悟:“以前覺得碳排放是環保部門的事,現在才知道,我采的每一份煤樣、記的每一個數據,都關系到企業能不能合規清繳配額,能不能在碳市場里站穩腳步。”
“碳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只有把碳排放管理做細做嚴,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文家坡發電公司負責人說。接下來,該公司將把碳排放培訓從“集中開展”變成“常態化學習”,每月組織一次小測試、每季度搞一次實操比武;更會把數據質量管理納入員工績效考核——比如數據記錄零差錯的給獎勵,出現違規操作的扣績效,真正推動“要我合規”向“我要合規”轉變。(田春陽)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