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
2025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西貝預制菜事件”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企業輿情危機事件之一。這場危機從餐飲行業延伸至公眾視野,不僅讓西貝經歷了品牌聲譽的劇烈波動,更暴露了企業在突發輿情面前的應對短板。
公司作為煤炭生產企業,雖不像餐飲企業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輿情觸點更聚焦于日常消費體驗,但西貝在此次事件過程中暴露的輿情應對短板、品牌信任維護痛點,仍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我們先回顧一下時間線:
9月10日,羅永浩發布微博吐槽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且價格高”,引發全網關注;
9月11日,西貝創始人以個人身份回應,放出“一定起訴吐槽者”“門店無一道預制菜”的強硬言論,言論被截圖擴散,相關話題#西貝創始人硬剛消費者#登上熱搜;
9月12日,西貝為自證清白開放部分門店后廚,卻被消費者拍攝到“24個月保質期冷凍蔬菜”,“無預制菜”說辭不攻自破,#西貝后廚翻車#話題閱讀量破2億;西貝單日收入減少200萬,賈國龍直言“生意不做也要爭個黑白”。
9月18日,西貝發布致歉信,卻因“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等刺激性表述激化情緒,嘗試的溫情故事被指“煽情生硬”,致歉信發布3小時后下架,爭議仍在發酵;
9月25日,西貝創始人清空個人社交賬號,宣布“退網”,這場持續20天的輿情風波暫告一段落,但品牌信任已嚴重受損。
從創始人強硬“硬剛”到無奈清空社交賬號“退網”,從日營業額縮水超百萬到門店客流量銳減三成,這場輿情風波不僅讓西貝陷入創立以來最嚴峻的信任危機,更像一面放大鏡,暴露了企業在客戶溝通、危機處置、長期品牌管理上的共性短板。
這場危機本質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認知鴻溝”的集中爆發。事件初期,面對“預制菜多且價格高”的質疑,西貝始終拿著政策條文當“擋箭牌”,強調“中央廚房制品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卻完全忽視了消費者的核心訴求——不是反對預制菜本身,而是反感用“現做”宣傳掩蓋預制事實的“文字游戲”,是對“知情權、新鮮體驗、性價比”的期待落空。
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定義簡單直接:不是在門店現場從頭制作、缺乏“鍋氣”的菜品,都算預制菜。這種“企業定義≠客戶感受”的錯位,讓原本可通過溝通化解的“用餐體驗爭議”,逐漸升級為對品牌誠信的質疑。
回顧事件發展,西貝的每一步應對都堪稱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一是創始人過早以個人身份下場,放出“一定起訴吐槽者”“門店無一道預制菜”的強硬言論,將個人IP與品牌深度綁定,導致后續言論一旦被推翻,品牌形象便連帶受損;二是為自證清白開放后廚,卻因準備不足暴露“24個月保質期冷凍蔬菜”“一年前凍羊腿”等問題,讓無預制菜的說辭不攻自破;三是后續致歉信缺乏誠意,用“顧客虐我千百遍”等刺激性表述激化情緒,嘗試的“溫情公關”又因煽情情節生硬,被網友吐槽“拉垮又尷尬”,下架后爭議仍未平息。
反觀更優的應對路徑,若能在輿情初期2小時內以官方名義回應,承認消費者感受的真實性,坦誠中央廚房的實際功能與菜品加工流程,承諾標注菜品制作方式并邀請吐槽者擔任“體驗官”監督改進,完全可將危機轉化為品牌升級的契機。
這種應對上的“失序”與“有序”對比,對我們同樣具有警示意義。面對突發輿情,若能提前做好預判,梳理潛在風險點,提前制定應對措施,明確不同輿情場景下的響應流程、責任分工與溝通策略,建立標準化的應急體系,就能在輿情發生時迅速、有序地開展應對工作,有效控制事態發展,避免小隱患演變為大危機,牢牢把握化解危機的黃金時間。
當西貝一線員工已感知到“門店生意下滑超四成”,管理層卻仍在召開“全員對戰吐槽者”的大會,這種對真實市場反饋的漠視,讓企業一步步錯失化解良機,缺乏對外部客戶反饋、輿論趨勢的客觀感知,誤判“強硬對抗”能壓制爭議,忽視了新媒體時代“越辯越僵”的傳播規律。
西貝預制菜風波的終局,以創始人“退網”收場,留下的不僅是百萬條相關輿情和難以修復的品牌信任,更留下了關于“企業如何筑牢品牌根基”的深刻思考。
西貝的代價已成為應對企業輿情的反面教材,對于我們來說,唯有真正汲取教訓,建立一套“風險預判—快速響應—積極溝通—科學處置”的有序輿情應對機制和標準化流程,明確“誰響應、誰發聲、怎么說”,才能避免輿情發生時手忙腳亂,才能在復雜的市場環境與輿論生態中走得更穩、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