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9月份以來,胡家河礦聚焦“人人講安全、全員抓落實、履責控風險、奮力保安全”主題,打出全員反思、技術革新、健康管理“組合拳”,推動多項務實舉措落地見效,構建起“文化+科技+管理”的安全體系,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筑牢堅實屏障。

全員反思強基:“靶向部署”擰緊安全責任鏈條
9月17日,該礦安全“大反思、大討論”活動全面開展,礦領導分頭深入包保區隊,結合當前安全生產形勢進行靶向宣貫,廣泛征集一線干部職工提出的安全管理“金點子”,深入剖析存在問題與薄弱環節,切實推動安全管理提質增效。
該礦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遵循“逐頭逐面、逐崗逐責”原則,全面開展拉網式隱患排查與風險辨識,建立“風險分級、隱患分類”管理臺賬,對高風險領域實行“一風險一方案”精準管控,并構建“問題清單—整改措施—驗收銷號”閉環機制,確保反思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安全成效。同時,進一步健全“隊長—分管副職—班組長—員工”四級責任體系,明確各層級職責分工,嚴格落實開工前安全確認、風險研判及交接班制度,確保作業前風險可控、信息傳遞順暢。圍繞設備運維、402101工作面安裝、成本管控及應急處置等重點任務,該礦細化操作措施,特別是在402101工作面安裝中充分發揮“揭榜掛帥”機制作用,貫徹“配合到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原則,保障安裝工作安全高效推進。

技術革新破局:“一孔多用”實現安全與效率雙提升
“‘一孔多用’裝置借助簡易構建實現了多功能集成,有效規避了重復鉆孔導致的工期延長、成本上升及圍巖擾動等問題。”面對傳統鉆孔技術“一孔一用”的局限性,該礦抽采隊基于現場實踐,成功研制出“一孔多用”裝置,從技術上解決了瓦斯治理和防滅火難以協同的難題。
據了解,該裝置以500毫米長、180毫米徑套管為主要結構,創新集成51毫米和25毫米兩種規格接口,并配備獨立球閥,形成“一主兩輔、功能可切換”的操作模式。其既可通過主接口持續抽采采空區瓦斯,降低回采期間瓦斯濃度,又能借助51毫米口注入液態二氧化碳實施防滅火,或經25毫米口注水調節孔周溫度與氧氣環境,從源頭上遏制煤層自燃。
在401110回風巷高位定向鉆孔中的實際應用表明,該裝置運行穩定,鉆孔綜合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為礦井安全增添了“雙重保障”,其技術路徑已成為同類礦井可推廣、可借鑒的“低成本創新范例”。

智能管理守關:“班前查睡眠”織密職工健康安全網
“張工,系統顯示你昨晚睡眠不足6小時,今晚不能安排入井,請明天參加安全知識學習。”在該礦巷道維修隊零點班班前會上,值班副隊長孫社民依據智能監測數據下達指令,成為該礦安全管理的“日常場景”。
為防范疲勞作業風險,該隊將睡眠時長監測納入班前安全確認核心環節,建立“系統核查—現場確認—分類處置—臺賬記錄”標準化流程:每班前15分鐘,值班人員登錄智能穿戴式健康監測系統,導出職工睡眠數據;對不足6小時者,先核實原因,再分類處置——臨時事務缺覺者安排安全學習,連續兩天睡眠偏短者調整至次日班次;同時詳細填寫《班前安全確認臺賬》,實現“一人一檔、有據可查”。
此外,該礦還通過案例講解普及睡眠健康知識,專人檢查電子手環使用情況,確保智能監測系統高效運轉,“班前查睡眠、達標再入井”成為全員共識,因精神狀態不佳的安全風險顯著降低。
通過全員反思、技術革新、智能管理的協同發力,不僅有效夯實百日安全行動基礎,更讓“文化+科技+管理”的安全發展新體系逐步成型,為礦井全年安全高效生產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潘森)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