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近日,彬長礦區首套采空區智能監測及自動注氮系統在胡家河礦401110運輸巷、402103灌漿巷密閉墻投入使用,可實時監測采空區密閉墻內包括CH?、CO、O?濃度及溫度等在內的8項關鍵參數,并同步實現自動注氮,顯著提升了采空區密閉墻的防滅火可靠性與安全水平,進一步筑牢了礦井防災抗災基礎,有效防范瓦斯、煤塵爆炸等重大事故風險。

采空區密閉區域受地質構造、通風條件、遺煤分布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一旦出現漏風現象,極易引發遺煤氧化自燃。而這類火源隱蔽性強、位置難以精準定位,若處置不及時,可能誘發瓦斯、煤塵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快速、準確識別密閉區煤自燃隱患,長期以來都是困擾礦井安全生產的核心技術難題。
此前,該礦密閉墻的監測依賴火觀員“每日定期現場檢查+每周取樣實驗室分析”的傳統模式,存在明顯短板。一方面,人工采用球膽取樣的方式,每周僅檢測一次,難以實時捕捉密閉環境的動態變化,無法滿足精細化管理需求;同時,配套的束管系統不僅日常維護工作量大、技術難度高,還常因束管破損導致樣氣污染,且氣體采集周期長、分析準確率偏低,難以精準反映密閉區真實狀況。另一方面,當密閉墻內出現壓差不穩定或氣體濃度異常等險情時,傳統模式無法觸發即時注氮等應急措施,難以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理”的防滅火管理目標,存在安全管控滯后風險。

為破解上述難題,該礦主動謀變、精準發力,以技術升級破解安全難題,大力開展采空區防滅火技術研究,積極引進KJ1698煤礦密閉空間多參數監測系統,其主要由礦用多參數無線傳感器、礦用本安型無線傳感基站及交換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本安電動閥門組成,通過在密閉區內布設多參數無線傳感器,數據經基站匯聚后上傳至地面監控平臺,實現遠程動態監測。此外,該系統與PLC聯動控制本安電動閥門,一旦氣體濃度超限,可自動啟停注氮設備,確保火情及時抑制,顯著提升應急響應速度與管控智能化水平。
“為實現注氮精準化,我們將密閉墻內壓差與氧氣濃度設為核心預警指標,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警閾值時,系統會自動開啟注氮閥門,自該系統在401110運輸巷密閉墻投入使用以來,注氮閥門已自動開停372次,累計減少人工巡檢186人次,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顯著提升了應急處置效率。”該礦通風隊隊長王高挺介紹道。
下一步,該礦計劃將該系統推廣至全礦采空區密閉墻,并推動其與注氮、瓦斯抽采系統實現深度聯動控制與數據整合,構建一體化防滅火智能管控體系,全面提升礦井防災抗災能力,為建成本質安全型礦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張玉明 田磊)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