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百日安全行動主題征文專欄
輔助運輸是高效生產的“主動脈”,也是安全生產的“神經元”。長期以來,胡家河礦聚焦井下物料安全高效運輸及輔助運輸系統優化兩條主線,以準軍事化管理為抓手,從個人到班組、從技術到管理,不斷修訂完善制度要求、考核標準,大抓緊抓工作任務落實,以高標準輔助運輸為礦井生產安全平穩有序保駕護航。

嚴要求 守牢“主戰場”
今年,該礦編印了《輔助運輸管理辦法》《防爆柴油機無軌膠輪車操作規程》及《防爆電氣設備完好檢查標準》等多項規章制度,對膠輪車日常運營維護、膠輪車司機操作標準、井下運輸線路規劃作出明確要求和具體規定,確保日常工作有章可依、有規可循,進一步夯實輔助運輸管理基礎,嚴防駕駛員及乘坐人員不系安全帶、超速行駛、行車不避人等危險行為的發生,從源頭筑牢安全運輸防線。
自從準軍事化管理制度執行以來,該礦運輸隊首先從職工日常著裝及操作流程上入手,對入井著裝標準提出更嚴、更高要求,當班駕駛員必須保持工服干凈整潔、防護用品佩戴齊全。同時,要求駕駛員嚴格執行行車前、收車后手指口述,待確認無誤后方可啟動車輛,進行當班運輸任務。此外,該隊認真落實車輛日檢、周檢、月檢制度,將膠輪車養護做到日常,堅決不讓一輛“帶病車”入井作業,對檢修落實不到位人員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嚴肅考核,倒逼各級干部職工認真履責、恪盡職守。
“通過規章制度和考核的常態化落實,大家的安全駕駛意識有了進一步提升,工作執行力、落實力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以往運輸過程中的種種不文明行為現在已全部消失……”在談到準軍事化管理的成效時,運輸隊黨支部書記雷伯儒笑稱道。
“車輛水位、油位充足,燈光、胎壓、制動系統性能完好……”這些都是車輛入井前必做的“體檢項目”,符合標準要求車輛才可入井作業,已成為膠輪車司機彌大強的日常之一。除車輛安全外,該礦定期會組織車容車貌整治活動,組織職工對車輛進行除銹、打磨、拋光、噴漆,并重新粘貼反光條,為駕駛司機及一線職工創造干凈、安全的駕駛和乘車環境。

高標準 建強“主陣地”
該礦按照“一月一主題、一月一重點、一月一提升”部署要求,扎實開展輔助運輸隱患排查專項整改,深挖輔助運輸安全設施、換裝盲區死角,以“靜態管理”+“動態整改”的工作模式將短板弱項、問題不足消滅在萌芽狀態,保障輔助運輸安全萬無一失。此外,圍繞運輸質量提升,建立車輛綜合管理臺賬,將每輛無軌膠輪車的型號、參數、維修及保養日期、產品合格證等信息全部記錄在冊,真正把“一車一檔”管理原則落實到工作行動中,形成系統化的車輛管理模式,在車輛發生故障時可迅速制定解決對策,盡可能減小對生產組織的影響。
來到該礦膠輪車庫房,準軍事化管理成果隨處可見。車輛待修區、檢修區、備用區布局合理,有效減輕了車輛檢修對車庫文明衛生的影響,職工作業環境也越來越好,同時在膠輪車庫房外側區域設置了車道、停車區及物料存放區,使得車輛進出更為有序。以“6S”維修保養模式為標準,定期對膠輪車進行除銹刷漆,常態化保持“白衣、黃褲、紅鞋”的干凈整潔外貌。在車身張貼入井檢查牌板、崗位作業標準流程、風險管控及措施等,定制“身份證”二維碼,一掃便可知車輛年檢、大修、保養等基本信息,保證入庫車輛“體檢”不漏項。
作為智慧礦山建設的重要子系統,該礦聚焦井下輔助運輸系統轉型升級,建成礦井車輛運輸管理系統,積極應用“電子地圖”系統,以車載智能終端為控制核心融合智能調度、GIS地理信息和人員定位管理系統,實現運行車輛的實時跟蹤、定位、通信一體化管理,推動輔助運輸質效不斷提檔升級。(潘森)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