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建設
今年以來,胡家河礦聚焦“零事故、零隱患”目標,緊扣井下物料安全高效運輸及輔助運輸系統優化兩條主線,從制度、人員、現場、設備四個關鍵維度發力,打出一套安全管理“組合拳”,全力保障輔助運輸工作安全、高效、有序推進。

整章建制,撐起安全“保護傘”。該礦以制度完善為突破口,致力于構建一套權責清晰、執行有力的安全管理體系,修訂完善《井下輔助運輸車輛運行安全管理制度》,將“人車分流”“行車不行人”等內容進一步細化,明確各崗位安全職責,全面消除管理上的空白區域,為輔助運輸安全撐起“保護傘”。建立“隊干部包片、班組長包點”的責任機制,將安全指標與員工績效緊密掛鉤,對違規操作實行“一票否決”,倒逼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作業環節。定期召開安全風險分析會,針對運輸路線錯綜復雜、交叉作業頻繁等潛在風險點,深入剖析并實施專項防控方案,確保各類風險可防、可控、可治。

培訓賦能,鍛造業務“硬實力”。為全方位提升全員業務素質與應急能力,該礦緊密結合輔助運輸工作實際,通過班前會、周三安全學習日等,組織員工觀看《黑色三分鐘》等一般運輸事故警示片,學習《輔助運輸管理辦法》等多項規章制度,確保日常工作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切實夯實輔助運輸管理基礎。通過班前會提問、崗位應知應會測試等方式,確保每一名員工熟悉崗位風險、掌握操作規范、明確應急處置流程,切實提升規程執行的自覺性和嚴肅性。扎實開展“故障情景模擬”實戰演練,通過角色互換和沉浸式體驗,讓運輸管理人員、操作維護人員在模擬場景中迅速提升安全警覺性與應急協同效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為輔助運輸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堅實的人員保障。

現場管控,織密安全“防護網”。該礦嚴格執行“班前安全確認、班中動態巡查、班后總結整改”制度,班前核查人員精神狀態、設備完好情況,班中重點排查運輸路線軌道、信號系統等關鍵部位,班后梳理問題并閉環整改,以精細化管控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米”。推行“運輸作業票”制度,對物料運輸、設備轉運等作業實行“一事一票、專人監護”,明確作業時間、路線、安全措施,杜絕無票作業、違章指揮。在交叉路口、彎道、坡道等危險路段設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標識,防止“人車混行”引發事故。創新使用“接力式”交接班制度,當班人員需完成設備點檢、路線確認、任務進度三項移交,確保輔助運輸工作不間斷、無差錯。

精細維護,守護運輸“生命線”。設備穩定是輔助運輸暢通的關鍵保障。該礦以“設備無故障”為目標,建立全周期設備維護體系,制定《運輸設備維護保養計劃表》,實行“檢修、驗收、使用”跟蹤管理,建立設備“建賬、立卡、登記”臺賬,對運輸設備故障原因、運轉周期、安全狀態等進行詳細記錄、跟蹤管理。實行“一機一檔”精細化管理,對膠輪車、絞車等設備建立包含運行參數、維修記錄、部件更換周期的電子檔案,杜絕“帶病運行”,保障運輸設備穩定運行。組建設備應急維修小組,配備應急工具和備件,確保設備出現故障時能第一時間響應、快速處置,最大限度減少停機時間,保障運輸線路暢通。
下一步,該礦將持續推進智能化建設,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積極探索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輔助運輸中的創新應用,實現運輸設備的智能監測與遠程控制,為建設“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化礦井不斷注入新動能。(田磊 王崢)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