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近日,小莊礦在回采工作面防治水領域創新實踐“三維智控”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測量數字化、建模可視化、調控精準化的全流程升級,構建起防治水工作的“數字防護網”,為礦井安全高效開采提供了可復制的精細化管理樣本。
防治水“老辦法”遇新挑戰
在以往回采作業中,面對水上系統問題,該礦主要依賴“抬刀造梁擋水”“提速甩水”等傳統手段。這類“經驗型”方案不僅缺乏系統性,人工測量誤差率高達15%,單次治水往往需要投入30人次以上,耗時長達2周,且積水區域預判準確率不足50%,成為制約精細化管理的突出瓶頸。
“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全靠經驗撐著,既耗力又擔風險。”該礦地測防治水管理部負責人介紹。隨著開采深度增加,水文環境復雜化,傳統治水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技術革新勢在必行。

從“數據采集”到“智能決策”的三維突破
數字測繪“織密監測網”。引入高密度動態監測體系,將工作面測點間距從10架優化至5架,構建起覆蓋全區域的底板高程“數據池”。通過實時采集超1000條底板標高數據,動態生成帶時間軸的二維走勢線形圖,實現了工作面底板“米級精度”的實時監測,讓每一處地形變化都清晰可查。
立體建模“看透水路徑”。依托南方CISS、MAPGIS等專業軟件,將歷史監測數據“翻譯”成三維立體模型。這套精度達0.1米的“數字沙盤”,不僅能直觀呈現采空區水徑流路徑、預測90%以上的涌水風險區域,更能通過水文模擬提前預警積水趨勢,讓防治水工作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判”。
精準調控“下好智能棋”。基于三維模型數據,礦區開發“三段式”智能設計系統,在面內區段,單架抬落刀精度控制在±2厘米;在面內全線,徑流路徑模擬誤差小于3%;在回采區段,治水方案自動生成效率提升80%。同時建立“測量—設計—驗證”閉環機制,每推采20m即進行測繪驗證,動態修正參數,確保治理方案精準落地。

安全與效率的“雙提升”
“三維智控”模式實施以來,采空區水徑流路徑、工作面涌水點(區域)一目了然,使采空區水涌水路徑及路徑形態、工作面涌水區域變化規律以及當前工作面處在涌水徑流通暢區還是易積水區,均能實時掌握。
根據面內區段、面內全線、工作面回采區段的抬刀落刀設計,形成設計圖,精準指導工作面底板走勢調整與構筑,并在抬、落刀期間及改造徑流路徑期間,做到每架分配具體抬、落刀參數,讓抬、落刀治水工作趨向精細化。該模式實施以來,原煤含水率從14%降到12%以下,水上系統程度及頻次明顯下降。由于水上系統造成的膠帶巷水煤泥清理工作量大幅降低,每個圓班節約人工10個以上,實現“治”“效”雙贏。
“從‘汗水治水’到‘智慧治水’,背后是科技賦能的力量。”下一步,該礦將推動防治水系統與礦井智能調度平臺深度融合,讓數據“會說話”、讓治理“有預判”,持續擦亮精細化管理的“金字招牌”。(王謙)
編輯:達文娟



 陜公網安備 61040202000465號
陜公網安備 61040202000465號